2025年11月11日,上海晶华胶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603683)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11月10日接受了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在内的12家机构调研。调研中,公司全面介绍了主营业务布局、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核心进展及未来业绩规划,彰显了 “胶粘材料主业稳固 + 新兴传感器业务突破” 的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作为国内胶粘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晶华新材主营业务覆盖工业胶粘材料、电子胶粘材料及特种纸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中,美纹纸胶粘材料市场占有率长期位居前列,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交通工具、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在高景气赛道布局上,公司产品矩阵持续扩容:
消费电子领域,折叠屏手机用胶粘材料已实现量产;
动力电池领域,产品成熟应用于各类量产电池及储能场景,并提前布局固态电池适配材料;
汽车领域,耐温抗翘曲产品及高性能丙烯酸泡棉胶实现小批量出货,对标国际主流产品;
光学胶粘材料方面,已构建覆盖 LCD、OLED 及车载场景的全系列 OCA 产品矩阵,折叠 OCA 稳定量产,车载 OCA 通过多家核心客户审核,市场渗透加速。
在新兴业务布局上,公司旗下子公司北京晶智感专注于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研发与生产,凭借核心技术优势与前瞻布局,迅速跻身相关领域前列。晶智感构建了 “材料-工艺-产品” 一体化创新体系,掌握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三大柔性电子技术,可提供涵盖压力、温度、湿度等多维度的复合感知解决方案,核心性能在灵敏度、量程范围及稳定性上表现突出。
应用场景方面,产品已覆盖机器人电子皮肤、医疗外骨骼辅助系统、消费电子触控、新能源电池温压检测、智能座舱测控、智能康养等多个领域。其中,为 L20 工业版灵巧手设计的触觉方案支持 17 个主动自由度,首款高密度三维力全掌电子皮肤实现 1450 触觉点 + 三维力感知,是行业内高自由度灵巧手领域布局最全、阵列点最多的方案,已获国内头部机器人及灵巧手客户认可使用。
产能方面,张家港2000㎡车规级车间于11月逐步落地并启动出货,为后续市场扩张奠定基础。客户开拓上,已实现国内多家头部机器人及灵巧手公司订单交付,同时积极拓展北美海外客户,推进样品交流与送样工作。
技术研发与团队建设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晶华新材在北京及美国硅谷设立双研发中心,核心团队汇聚材料研发、算法优化、机器人落地等领域专家,其中北美团队由电子皮肤领域资深学者Terry博士领衔,目前国内研发团队已达20余人,北美团队7人,持续扩招材料与算法工程师强化技术实力。
业绩方面,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08亿元,同比增长11.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07.27万元,经营稳健增长。根据员工激励计划,公司设定2024-2026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6 亿、19 亿、23亿元,以2023年净利润为基数,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 25%、65%、100%,成长路径清晰可见。
未来,晶华新材将持续深化胶粘材料主业优势,同时聚焦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的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依托 “技术+产能+客户” 的核心壁垒,在机器人、医疗、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实现突破,为长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问1:公司的主营业务的介绍
答:晶华新材主营业务涵盖各类工业胶粘材料、电子胶粘材料以及特种纸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具体如下工业胶粘材料:美纹纸胶粘材料、和纸胶粘材料、布基等多种产品。主要应用于建筑装饰、交通工具和智慧医疗、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提供喷涂遮蔽保护、分隔、贴合固定、线束捆扎等多种功能。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美纹纸胶带生产的企业之一,美纹纸胶粘材料市场占有率长期位居前列;电子胶粘材料:产品包括结构粘接、导电材料、屏蔽材料、绝缘材料、高性能压敏材料等。(1)在消费电子领域,能满足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生产、维修过程中的制程保护、结构粘结、元器件粘接等功能需求,已实现在折叠屏手机应用场景上的产品突破并实现量产。(2)在动力电池上,公司的产品成熟运用于各类量产电池及储能上,紧跟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展,提前研究适配的材料性能,为未来技术成熟后的大规模应用做好技术准备。汽车领域用的胶粘材料:开发耐温抗翘曲的产品和高性能丙烯酸泡棉胶,覆盖汽车内外饰粘接、座椅固定、轮胎静音棉等场景,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丙烯酸泡棉胶带、汽车座椅胶粘材料性能提升,相关产品已实现小批量出货,对标国际知名企业的主流产品。光学胶粘材料:公司在光学膜材料领域深耕全品类布局,已构建覆盖消费电子、车载等多场景的全系列OCA产品矩阵。OCA产品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产品,(1)LCD产品:LCD OCA产品实现稳定量产;(2)OLED产品:折叠OCA产品已稳定量产;OLED OCA进入小批量出货阶段,同时抗冲击TPU、抗冲击OCA等关键OLED光学材料完成验证并通过审核;(3)车载OCA产品顺利通过多家核心客户的审核,加速推进产品的市场渗透。通过不断丰富产品品类、完善供应链体系,公司在各细分领域形成协同优势,全方位满足不同场景需求,逐步构建光学膜材料领域的全品类竞争壁垒。
问2:公司生产的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有哪些优势?
答:公司多模态柔性触觉传感器的核心优势在于构建了“材料—工艺—产品”一体化创新体系,能提供覆盖多场景的复合感知解决方案。以底层材料研发为核心,深度整合材料、工艺、产品三大环节,避免单一环节短板,实现技术闭环。研发了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三大柔性电子技术,可根据场景需求提供复合多模态解决方案,而非单一技术产品。材料创新:基底多元拥有PI膜、纺织物、自修复弹性体(SBEB)等基底材料,适配广泛通过工艺突破:采用多种先进工艺包括丝网印刷、自动化涂布、静电打印,使得生产更高效、产品一致性更好突破单一触觉感知,同时具备角度、温度、湿度等多种感知能力,可捕捉更丰富的环境与交互信息。核心性能优:关键指标表现突出,在传感器灵敏度、大量程范围上有优势,且具备低温漂、低时漂特性,长期使用稳定性更高。
问3:柔性传感器的核心应用场景有哪些?
答:机器人电子皮肤、医疗外骨骼辅助系统、消费电子触控、新能源电池温压检测、智能座舱测控、智能康养等应用场景。
问4:晶智感公司的布局
答:公司在北京和美国硅谷布局两地研发中心,积极推进与客户的共研和技术交流。公司产能规划主要在张家港。目前在张家港规划了2000平方米的车规级车间。产能预计在11月份逐步落地,并开始陆续出货。产品布局:公司已经具备了指尖电子皮肤,全掌电子皮肤,三维力全掌电子皮肤三款主流产品,持续研发大面积(手臂、足底、胸部)触觉传感器,多模态(压力、温度、纹理)感知传感器;计划在多种底层原理相结合的多模态融合感知产品上进行布局。
问5:公司产能情况
答:在产能规划上,公司秉持战略前瞻性,已率先布局基础设施与产线建设。旨在为覆盖身体多区域的传感器产品矩阵(如身体腿部、前臂、胳膊肘外侧、小臂内侧等)做好充足的产能储备。未来,公司将依据各产品线的市场导入节奏与需求状况,分阶段、灵活地释放产能。
问6:公司团队情况
答:2025年6月成立子公司—北京晶智感公司,核心团队具备材料研发、算法优化、机器人落地经验;公司根据业务开拓的情况有计划扩招材料和算法工程师,已有材料以及算法工程师陆续进入公司,不断壮大公司的技术人才队伍。国内团队有资深的本体机器人企业负责传感器的项目负责人、有精通涂布工艺,丝网印刷,封装检测等薄膜工艺的行业专家;美国团队主要以Terry博士为主,Terry博士是一名大学教授,主要研发方向在电子皮肤领域,发表过非常多尖端论文,还有一项美国专利。北京研发中心已有20多人的研发团队,北美研发中心已有7人的研发团队。
问7:晶智感下游市场开拓情况
答:国内市场:公司已经为国内多家头部本体机器人公司以及灵巧手公司合作并实现订单交付;其他多家头部的本体机器人公司及灵巧手企业正在技术沟通及样品交流;国外市场:晶智感合伙人常年定居美国,利用北美本土优势,积极拓展海外头部具身智能客户,目前已与多家北美客户进行样品交流和 送样。公司会持续推进与国内外主流客户的深度技术交流、产品送样;继续优化算法和材料工艺,优化产品性能。
问8:公司发布的高自由度全掌触觉解决方案有什么亮点
答:晶智感为L20工业版灵巧手设计的触觉方案,能够支持其完成17个主动自由度,实现全域感应,是目前行业内高自由度灵巧手中传感器布局区域最全,阵列点最多的全掌触觉方案。为实现全掌布局1450触觉点+三维力感知,晶智感推出了首款高密度三维力全掌电子皮肤解决方案。上述这两款产品已被国内头部机器人客户和灵巧手客户认可和使用。
问9:公司的产品矩阵
答:灵巧手触觉传感器产品系列,推动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触觉感知能力泛化,实现触觉、压感、滑移、纹理等多个感知功能,推动人形机器人灵巧操作、人机交互关键技术发展。产品涵盖灵巧指尖触觉皮肤、全掌大面积电子皮肤,多项性能指标行业领先。模组化交付,根据客户要求,定制结构件及传感器实现模组交付,服务客户定制化需求;新能源电池温压检测应用,温压一体传感器作用,以实现早期故障预警,实时细微变化动态感知,系统运营能效优化,系统模型数字化;智能康养应用:产品具体应用在智慧床垫,睡眠智能监测带,多模态传感器康复手套;汽车电子:产品具体应用为方向盘疲劳驾驶检测、座椅自适应调节。
问10:多模态柔性电子传感器市场的发展趋势
答:1、材料与工艺升级,材料上从PI膜向纺织物、自修复弹性体等新型基底材料发展;工艺上向卷对卷印刷、直接织物打印向这些低成本、高集成的方向升级;2、多模态与场景拓展,功能上从单一的触觉感知,向多模态发展;3、应用场景上从机器人手部,向机器人全身、医疗、汽车、民用/居家等领域延伸。
问11:行业的竞争焦点是什么,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竞争焦点有五个方面,一是传感器的灵敏度;二是量程范围;三是集成度,能不能实现多模态复合;四是成本控制,能不能通过卷对卷工艺降低成本;五是客户资源,能否和头部机器人企业、海外客户合作。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有四个方面,一是掌握多种技术路径;二是供应链整合能力;三是和头部客户的粘性;四是产学研协作。
问12:公司未来业绩的展望是怎么样的?
答:公司于2024年10月发布了员工激励计划,其中设定近三年的目标规划是:2024年/2025年/2026年营业收入不低于16/19/23亿元;以2023年净利润为基数,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25%/65%/100%。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15.08亿元,同比增长11.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07.27万元。